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搭載“雪龍2”號于1月27日在西風帶(南緯55度26分,東經17度56分)成功布放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兩套:感應耦合式表面漂流浮標和海氣界面漂流浮標,央視網、新華網均進行了專門報道。
此次布放的感應耦合式表面漂流浮標由中心傳感器室與浮標中心共同研發,是繼我中心2019年在西風帶布放運行1年首套浮標后感應耦合式表面漂流浮標首次在西風帶布放。目前,浮標已連續運行1個月,運行狀況良好,一切正常。
浮標西風帶布放站位圖(圖片轉自央視網)
浮標西風帶布放現場圖(圖片轉自新華網)
西風帶環繞在南緯40度至60度,也就是緊鄰南極大陸的低壓區,常年盛行五六級的西風,帶來四、五米高的浪涌,是進入南極必經的一道鬼門關。西風帶氣旋活動十分頻繁,平均兩天至三天就會產生一個;特別是強氣旋來臨時,可造成西風帶內狂風暴雨和高達十幾米的巨浪。要在西風帶進行浮標的布放及運行,對設備的各項性能指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均有著極高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戰勝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
此次布放的感應耦合式表面漂流浮標主體結構由浮標中心負責設計與開發,水下感應耦合傳輸溫鹽深鏈由傳感器室研發,整體系統的結構如圖所示。水上浮體為直徑1米的球形,水下搭載的感應耦合傳輸鏈長20米,共加掛3層感應耦合傳輸式溫鹽深儀。布放后實際工作水深的平均值分別為6.4米、11.2米、15.7米。
感應耦合式表面漂流浮標系統結構示意圖
從1月27日布放至今,浮標已漂流近400公里,每小時自動進行1次數據測量并通過衛星發送至岸站。目前,數據采集、接收成功率均為100%。
感應耦合式表面漂流浮標軌跡圖
目前,浮標已在位運行近1個月,通過岸站接受到的數據繪制深度、溫度、鹽度隨漂流位置變化的三維曲線圖,可以看到,三臺儀器在纜上相對位置未發生改變,隨流深度變化趨勢一致;在布放初期的位置上,溫度和鹽度均有大幅波動,有較強的洋流,海水流動交換極快。
各層水深隨位置變化曲線
各層水溫隨位置變化曲線
各層鹽度隨位置變化曲線
此次布放的感應耦合式表面漂流浮標是我國自主研發感應耦合技術在西風帶進行的首次應用,是繼西太深海長期應用后,針對更嚴酷、惡劣環境的進一步挑戰,是發展該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為止,該技術已經成功應用于潛標、錨系浮標、表面漂流浮標等平臺,使用環境完成了淡水(某裝備試驗場)、淺海(威海近岸試驗場錨泊平臺)、深海(4000米)、惡劣環境(西風帶)等不同水體環境的全覆蓋。(傳感器室 李春芳 張孝薇)